閱讀歷史 |

第716章 我等前來接應張尚書! (第1/2頁)

加入書籤

國破家亡欲何之?

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於氏墓,

乾坤半壁岳家祠。——明兵部尚書張煌言《八月辭故里》

……

寧國府,一個扮為金山松隱禪寺的和尚行色匆匆的進了城。很快,正在府衙接待徽州府來降士紳代表的張煌言便得到了一個驚人的訊息——延平郡王南京城下大敗。訊息來得太過突然,也太讓人想不到,以致張煌言愣在那裡,久久不能相信。

在此之前,張煌言曾力勸鄭成功拿下鎮江後從陸路進軍南京,後為配合鄭軍作戰又請為先鋒,率本部三千餘將士下船於兩岸蘆葦中晝夜牽纜,提前八天到達南京觀音門下。不想鄭成功未採納張煌言及甘輝走陸路的建議,依舊乘海船從水路進發,導致張煌言部在南京城下孤立無援,被清軍以快船百餘艘出上新河順流攔擊,張部兵少受挫。好在清軍知道鄭成功大軍在後,未敢追擊,張部得以保全。

因遲遲等不到鄭成功大軍,張煌言便集結所部兵船遊弋於南京附近江中,又派出大量使者招徠鄰近各州縣。張部停舟於江北浦口,浦口城中的百餘清軍騎兵不敢守城,竟從北門逃遁,張煌言部下七名士卒即由南門入城,浦口光復。

等到鄭成功大軍終於抵達南京城下時,卻傳來蕪湖等地官紳納降歸附的訊息,鄭成功認為收取上游郡縣既可以收復失地,聲張兵威,又可以堵截湖廣、江西等地順江來援的清軍,於是請張煌言率領舟師西上,自己負責進攻南京。

張煌言到達蕪湖時,部下兵不滿千,船不滿百,好在清蕪湖守將趙真率兵趕去救援南京,蕪湖城無有清兵駐守,當地士紳又都納降,張部這才得以上岸。隨後,張煌言以延平郡王鄭成功的名義釋出檄文告諭州縣,太平、寧國、池州、徽州四府都有官員士紳派員請降。短短一月便招降克復四府三州四十二縣,又得歸降清軍和當地紳民義勇參加,兵員擴至水陸兵萬餘人。

上游除安慶以外基本落入明軍之手,下游江南兩岸更是降者如雲,大好局面,只要南京一下,東南半壁便可盡數光復,哪曾想延平王竟在南京吃了敗仗,全軍撤退了!

張煌言焦慮萬分,鄭成功大軍一退,單他這萬餘兵力怎麼也是擋不住清軍的。可是現在蕪湖、池州、寧國、太平四府有大半縣城已歸明朝,無數復明士紳冒著殺頭危險支援明軍,若他也和延平王一樣率部撤退,豈不是置這些士紳百姓於死地,更寒了天下復明紳民之心?

張煌言和參軍鄭允耕商議之後,決定派那假扮和尚的細作帶著他的親筆信去尋鄭成功的行營,無論如何也請鄭成功不要撤走,便是鄭軍真的要走,也請鄭成功能派百艘大船給他。張煌言這是打定主意在南京上游堅持下去了。

信中張煌言如此寫道:“勝敗兵家常事,不異也。今日所恃者民心爾,況上游諸郡邑俱為我守,若能益百艘來助,天下事尚可圖也。儻遽舍之而去,其如百萬生靈何?”

安排這一切後,張煌言帶人立即趕回蕪湖,爾後命各地部下到蕪湖商議浙軍下一步動作。

蕪湖衙門裡那些雜役奴僕都被清退,值守的都是張煌言的浙軍精銳,氣氛很是緊張,前來議事的諸將知道南京大敗的訊息後,一個個都是面色凝重。

原定西侯張名振麾下參將魏大龍起身問道:“延平王現在何處,可是在鎮江?若在鎮江,則事還有可為。”

張煌言嘆口氣,道:“延平王船隊已經航向崇明。”

“什麼?往崇明去了!”魏大龍失聲驚呼,“延平王這不是要置我們於死地嗎!”

“延平王就算要走,也應該派人通知我們一下,我們也好立即撤退,他這船隊都往崇明去了,我們才收到訊息,他這是根本不看重我們浙軍將士性命啊!”另一將領陸鳳鳴恨恨的握緊拳頭,對延平王不管盟友的舉動十分失望和痛心。

堂內一干將領悲憤莫名,有性急的甚至氣的大罵延平王不仁不義。張煌言起身,示意諸將不要吵,他道:“延平王也是有不得已之處,南京一役他損失了上百艘船,精兵數萬,大將甘輝和餘新都叫清軍擒住,如果不急撤,船隊或會被清軍封鎖在長江內。”

“尚書就知道替人家想,那我們呢?延平王擔心被困,我們又怎麼辦?!就算要撤,也該通知我們一起撤!”

魏大龍的話引得諸將紛紛附和。

半月前剛剛反正歸明的原清軍南陵守備張文勝忽地問道:“延平王到了崇明後還會再次入江嗎?”

張文勝所問吸引了諸將,均是看向張煌言,若延平王還會再次入江,那局面雖然兇險,但也不會壞到哪去,畢竟鄭軍水師在這長江之上乃無敵的存在,便是損失了一些船隻,也絕非清軍能夠對敵的。

張煌言猶豫了一下,緩緩說道:“老實說,我也不清楚延平王的計劃,到達崇明後是整軍再戰?還是撤走,又或是與韃子議和?眼下能對延平王直言諫諍的潘庚鍾大人和甘輝將軍都不在了,一切只存乎延平王的一念之間。不過便是延平有意再次入江,眼下細作探知韃子兵船大增,人馬四出,所以我們需要有最壞的打算,不管如何,我們都要堅持下去,不使前功盡棄。”

“諸位,木已成舟,我們毋庸再抱怨,如今情勢雖然不利,但也不是全無可為,只要團結一致,仍可殺出一條活路。”說話的是總兵郭法廣,原是定西侯在浙江招納的義勇頭領,為人十分勇敢。張煌言接管定西侯部浙軍後,提拔郭法廣為總兵,是張煌言手下能當大用的將領。

聽了郭法廣的話,魏大龍也附和道:“我等追隨尚書大人,本就是要殺韃子的,尚書怎麼說,我就怎麼做!”

諸將也紛紛表態,願隨尚書大人行動,大夥同心協力,怎麼也要把這難關渡過去。

張煌言點了點頭,轉身問身旁的徐允耕:“你怎麼看?”

“諸位先想想,對我們在船上的眷屬而言,是進,還是退,比較安全?”

徐允耕是跟隨張煌言最久的幕僚,除為他謀略擘畫,又待人隨和,能與軍士一起同樂,當部屬有所爭執時,徐允耕猶能排難解紛。所以聽他開口,魏大龍便問道:“如何是進?請參軍詳述。”

“我想延平王南京兵敗的訊息應該還未傳到江南右和江西各地,所以我們還有時間籌備。不過我軍不擅陸戰,所以我以為可沿江西進直趨鄱陽湖。江西一直是抗清要地,以尚書大人十餘年的聲望,應可在江西號召義軍再起,這樣比順江經過清軍防區出海要安全的多。”徐允耕說出了他認為最好的辦法。

張文勝問道:“那麼退呢?”

徐允耕道:“延平大軍南京戰敗,韃子氣勢肯定正盛,那些原先歸降我們的清軍也會轉而與我們為敵,所以我們極可能遭到前後夾擊,因此沿江撤退絕非上策!”

諸將聽後,都在思索這進與退哪個更好。

張煌言開口道:“參軍的意思是向上遊奇襲,以鞏固我在江南右四府的成果。如此,就算沒有延平王的援助,我們也可以就地取糧以自保,若能奪取江西,則可與粵省的太平軍聯絡……”

張煌言正說著時,屋外忽傳來爭執的聲音,親兵來報:“有個百姓在外面吵著要見尚書,我們說您正在會商,他卻一定要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