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22章 你們忘了隆武帝嗎!

加入書籤

王光興是永曆朝廷冊封的荊國公,宋代也有個荊國公,卻是一代名相王安石。王光興本名叫光泰,家有兄弟三人,大哥王光恩、弟弟王昌。說起來,王光興雖名列夔東十三家之一,但當年和大順軍卻是死敵,這一點和賀人龍部曲出身的武大定十分的相似。

王光泰兄弟三人於崇禎年間參加流寇造反,大哥王光恩在農民軍中闖出了點名氣,外號“關索”。崇禎十四年王光恩領著兄弟們接受明朝招撫,所部改編為官軍。固守勳陽期間,大順軍接連兩次攻打勳陽都遭失利。弘光元年清軍追擊大順軍至鄖陽時,王光恩隨明朝委任的鄖陽撫院徐起元一起降清,被清廷委任為襄陽總兵。後來王光恩因為同清朝委任的鄖陽撫院潘士良鬧摩擦,被誣陷逮捕押往北京,王光泰便和三弟王昌起兵反清,接受了永曆朝廷冊封,王光興為鎮武伯掛鎮武將軍印,王昌為勳襄總兵。

后王光泰和王昌被清廷吏部侍郎喀喀木所領滿、漢軍隊擊敗,不得不退出鄖陽,行前把鄖陽府城的大小城樓和城上駐兵窩鋪二十九座焚燬一空。王氏兄弟由房縣進入四川,其部下總兵李世英奔往陝西興安府境,企圖同曾經在該處活動的抗清武裝米國軫、武大定等部會合,不料米國軫已被清軍捉獲,武大定逃往四川。李世英部孤軍無援,無處落腳,遂被清軍擊敗。

進入四川后的王光泰和弟弟王昌一直活動於夔東地區,同大順軍餘部李來亨、劉體純、袁宗第、郝搖旗、賀珍等部聯合作戰,成為“夔東十三家”之一,永曆朝廷冊封他為荊國公,也是在此期間,王光泰將名字改為光興,取興復興復之意。

前年清湖廣總督胡全才曾命人招降王光興,王光興卻回信說:“當日鄖陽一舉,至今淚滴九原”,“不佞首陽餓夫耳,老此地云云”,王光興透過此信表示鑑於其兄王光恩被清廷無辜殺害,故而做兄弟的他同清廷勢不兩立。

胡全才接到這信後卻是笑著對幕僚道:“這王光興日後定降,因為其人只是因其兄之死而對大清產生怨言,非真仇視滿州,對那明朝更無多少忠心,他日稍加壓力,朝廷再假言安撫,那王光興必然動搖。”

去年大學士文安之組織進攻重慶之役時,王光興的三弟王昌死於城下,兄弟三人現只剩他一個,所以對於清廷的仇恨愈發強烈,然而正如被清廷解旨鎖拿歸京的胡全才所言,王光興對於清廷的恨只是私恨,對明朝卻無半分忠心,之所以和李來亨等人在夔東堅持,不過是因為想報仇而矣。若明朝真的不行,此生再無復仇可能,王光興恐怕真的會考慮降清。

接到李來亨書信告知永曆皇帝已經棄國出逃,太平軍大帥周士相欲擁唐王監國後,王光興這個永曆親自冊封的荊國公沒有感到任何傷心和絕望,而是立即派人前往沅州,向太平軍大帥周士相表達了自己的擁護支援之意。在給周士相的親筆信中,王光興隻字不提永曆給自己的國公封爵,只說自己願為太平軍下一小卒,為唐王駕前驅,並說自己當極力遊說忠貞營諸將響應擁唐。

王光興在給周士相的信中幾乎就差拿腦袋擔保忠貞營定會支援擁唐,然而大會開到現在,不但各家沒能達成擁唐的意見,郝搖旗他們反而還跳出來要“擁韓”。王光興心下有些急了,給周士相的信中他是信誓旦旦,可那時他只道忠貞營這幫人會識時務,加上太平軍對他們有大恩,所以肯定會響應擁唐,哪曾想事情卻有這般變化,天知道郝搖旗他們腦子是不是進了水,竟想著“擁韓”弄個從龍勳臣做做!

太平軍現在勢大,不但困住了西南幾十萬清軍,更擁兩廣地盤,湖廣數府也在他們手中,且太平軍不斷重創滿州兵馬,要是再擁唐成功,便成了天下抗清中堅力量,所以王光興將復仇的籌碼完全押在了太平軍身上。而想要周士相信重自己,在太平軍中有容身之地,王光興就必然要做些什麼。他知自己雖和李來亨他們同居十三家,但和叛變的譚弘、譚詣一樣,忠貞營這幫人對他們並不真正相信,他要是跳出來叫嚷要擁唐,事情很可能反而變得更糟,於是他靈機一動,想到了德高望重的高夫人。

高夫人說的是李自成的夫人,高一功的姐姐、大順朝的皇后高桂英。

當年高夫人和闖王李自成夫唱婦隨,同心協力,患難與共,又親率一批以陝北米脂婆姨為骨幹的女兵組成娘子軍,在李自成率軍和明朝官軍對敵之時,老營由高夫人一力統管,讓李自成和手下大將們可以毫無顧慮的和明軍作戰,堪稱一代巾幗英傑。李自成兵敗身死後,高夫人帶李過、高一功及賀珍等率部繼續與清兵抗衡,後來明朝派人聯絡順軍抗清時,又是高夫人力排眾異堅持與明朝聯合,因而被隆武帝封為節孝貞義一品夫人,號其軍為“忠貞營”。李過死後,也是高夫人幫著時年才20歲的李來亨維持局面,使得李來亨能夠迅速團結順軍各部,帶領他們一同落腳夔東。這些年來,高夫人因年事已高已經不問營中事務,但在眾將心中,高夫人依舊是順軍第一人,忠貞營的主心骨。

王光興提到高夫人,袁韜也想到了此節,他跟著問劉體純道:“劉二虎,這麼大的事,你們就沒問過老夫人啥意思?”

劉體純微一點頭,道:“爭天王,小老虎已經派他兒子回去問夫人意思了,不過還沒回來。”“爭天王”是袁韜的綽號。

武大定遲疑了一下,亦起身說道:“老夫人是闖王夫人,也是你們順朝皇后,如今闖王和大順都沒了,可她老人家卻還是你們忠貞營的主心骨,這麼大的事情,老夫人是個什麼意思,咱搖黃十三家也想聽聽。要是老夫人說擁唐,那咱們就擁唐;老夫人說仍要奉永曆,那咱們也奉。她要說擁韓,嘿,別人我不管,我武大定卻是聽的。”

武大定這話倒不是虛言,當年他隨賀人龍剿農民軍時,就聽聞過高桂英的大名,對這位女中豪傑頗多敬佩,也很佩服她的眼光,當年要不是高桂英決定聯名,順軍這些餘部現在是個什麼境地,還真難說的很。所以武大定是真想聽高夫人的意思辦。

“對,對,該聽聽老夫人的意見,她老人家當年跟闖王打天下,見過的世面比咱們都多,這麼大的事,怎能不聽聽她的意見!”馬騰雲不住點頭,同時也是埋怨劉體純他們怎麼不等老夫人意見過來再開會的。

黨守素等忠貞營將領也跟著說不妨等侯高夫人的意見再行定奪。郝搖旗和賀珍都是高夫人一手帶出來的,這會也不好說什麼。李來亨和袁宗第、潘應龍等人商量了下,也覺不妨等侯老夫人意思過來再行開會,要不然大家各執己見,忠貞營內部都不能統一,又怎麼能叫搖黃十三家信服支援。這正商量著,外面卻有腳步聲急急傳來,然後就有人喊了,卻是李來亨之子,16歲的李義從夔東趕了回來。

“義兒回來的正好,快進來!”聽到兒子聲音,李來亨臉上露出喜色,迫不及待迎了上去。

“父親!”

李義稚嫩的臉上沾了不少灰塵,卻是一回來就急著過來,連臉都顧不得洗。

李義的到來讓堂內一眾首領都不由自主站了起來,緊張的有,期待的有,忐忑不安的也有。

劉體純見諸家首領都著急等著聽信,便上前對李義道嘿:“小義子,老夫人怎麼說?”

李義看了眼自家父親,李過微笑著朝他點頭,當下便大聲說道:“祖奶奶說了,是否擁唐這事,往遠了說,咱們忠貞營是隆武帝給立的營頭,起的號,當年也是隆武帝收留了咱們,所以咱們不能忘了隆武帝。往近了說,咱們忠貞營能夠從夔東脫困全因人家秀才幫忙,給錢給糧給地盤,這才讓咱們有了喘息之機。這世上啊,沒有過了河就拆橋的道理。爾今永曆這個天子不成器跑到了藩屬去,自個不要大明軍民,那咱們就聽那秀才的,擁唐王監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