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47章 澳門來信 (第1/2頁)

加入書籤

北京。

度過難熬的夏季後,順治將派蒙古兵南下的事再交由議政王大臣會議商辦,原本他是準備將此事再往後拖一拖,看看南明那邊孫可望和李定國打得如何,待二人分出勝負再決定往廣東增兵的事。

不過七月中旬的時候,五省經略洪承疇上了摺子,說朝廷應當馬上向廣東增兵,因為他已擬下三路大軍齊進西南的戰略。湖南戰場的清軍自然是為中路,至湖南兵進貴州;而在保寧的吳三桂和四川巡撫李國英則為右路,至川中入滇;廣東平、靖二藩會合靖南將軍哈哈木為左路,先領軍和廣西線國安會合,爾後再揮師入滇,如此只待孫可望和李定國分出勝負,朝廷便令三路大軍齊進,趁南明元氣大傷一舉鼎定天下!

洪承疇的這個三路進軍的方案讓順治拍案叫好,想起廣東前些日子叫太平寇鬧得厲害,廣東總督李率泰和靖南將軍哈哈木都有摺子過來稱廣東兵力不足,故順治決定馬上向廣東增派蒙古兵,以免平滇之時廣東這個左路拖了後腿,叫永曆朱由榔再喘過氣來。

然而當順治興致勃勃的在議政王大臣會議將派蒙古兵南下的事情再次提出後,依舊沒有被議政王大臣會議透過,氣得順治下朝之後連著打碎了幾個前朝宮中的古董花瓶。

在董鄂妃那睡了一晚後,順治決定罷除議政王大臣會議,仿前明設內閣,從此國家大事避開滿蒙王公親貴,一切都由他這天子親斷。

議政王大臣會議乃是祖制所定,關係滿州王公大臣在朝堂上的權力分配,因此順治知道想要把這事幹成很難,為此,他找到大學士寧完我,徵詢這位首席漢臣的意見。

寧完我很贊同順治撤議政、組內閣的想法,不過他特別提醒順治,撤議政極其不易,不但違祖制,而且易失滿洲人心,所以要順治用最穩妥的辦法緩緩施行,千萬不能急於推行,那樣做易引起八旗大亂。

順治要的只是寧完我這位首席漢臣的支援,對方的規勸卻是不放在心上的。從寧完我那裡回來後,順治便立即去找他的母親,將罷議政設內閣的想法與太后說了。太后沉思許久,才同意兒子可以試一試,但決不可逼得太急太緊,多作試探,不行就收,務必要穩定人心,不能鬧出亂子來。

有了太后支援,順治便心中大定,立即召向來支援他的安親王嶽樂進宮,結果將自己要罷議政設內閣的想法一說,嶽樂當場就被驚住了。

“皇上孝治天下,如果撤去議政,改動祖宗大法,恐怕人心不服。再者四海未平,八旗將士尚在征戰,此事是否可以緩辦?至於改內院為內閣,有利無害,臣以為可以施行。”

嶽樂的回稟很有技巧,他支援皇帝改內三院為內閣,但卻不支援順治罷除議政王會議,因為再怎麼說,他也是議政王會議的首席王爺,要是議政王公大臣會議不在,他這首席王爺也就做不得了。

見嶽樂不贊成,順治心有些涼,又有意在內大臣索尼和蘇克薩哈、敖拜幾人面前透露了這個想法,讓他們去試探諸王貝勒的口氣,結果內大臣們報上來的結果讓順治大失所望,幾乎在京的所有諸王貝勒都不支援他這皇帝。

順治籌思終夜決定孤注一擲,他在乾清宮輪流召見諸王貝勒,把事情和他們挑明說破,以皇帝之威逼他們就範。

乾清宮東暖閣召見的第一位,是順承郡王勒爾錦。

勒爾錦不是議政王,輩份低,年紀又小,順治首先召見他,意在攻取薄弱環節。但勒爾錦一開口,順治就怔在了那裡,因為他印象中很是愚鈍的勒爾錦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能說。

“稟皇上,撤議政、改內閣,勒爾錦以為不可。崇德二年夏四月,太宗皇帝聖諭曰:昔金熙宗循漢俗,服漢衣冠,盡忘本國言語,太祖太宗之業遂衰。夫弓矢我之長技,今不親騎射,惟耽宴樂,則武備寢弛。朕每出獵,冀不忘騎射,勤練士卒。諸王貝勒務轉相告誡,使後世無變祖宗之制。祖先聖訓,子孫輩不敢忘;祖先定製,子孫輩不可改。皇上明見萬里,恕勒爾錦直言……”勒爾錦說著,連連叩頭。

聽勒爾錦象背書一般流暢呆板,順治又氣又好笑,皺眉問道:“你的騎射如何?是不是明日往景山較射,考考你的馬上功夫?”

“我……”

勒爾錦臉色通紅,他哪裡會什麼騎射,在那趴著不敢作聲。

“怪就怪在連你也在朕面前侈談什麼祖先聖訓!”順治盯著勒爾錦,厲聲問:“誰教你背這些話的?”

勒爾錦嚇得一哆嗦,戰戰兢兢地道:“實在是皇室宗親……都怕皇上撤去議政,大家商量好來進……進諫,都說皇上從諫如流……勒爾錦便也事先準備下了……”

“難道你就不明白,治理天下不同於當年在遼東?制度不加更張取捨,萬民怎能服帖,天下怎能安定?”順治看了看勒爾錦空洞的眼睛,那裡只有恐懼和遲鈍,他忍不住高聲問:“朕的話,你聽懂沒有?”

勒爾錦只當皇上又發脾氣了,連連叩頭,滿臉冒汗,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那句老話:“皇上明見萬里,恕勒爾錦之罪,祖宗成法,萬萬不可更變!”

“出去!”

順治說不出的氣惱,猛一揮手,勒爾錦如蒙大赦,忙不迭地退出了乾清宮。出來後,只覺後背都是汗水。

安親王嶽樂是第二個進殿的,一看他神情,順治就知嶽樂仍然不會支援自己,他覺得有些惋惜。

“撤議政、設內閣是皇上英明之舉。治理天下原無成法,太宗皇帝若能入關為天下主,也會如此。關外關內,地理人民情勢不同,國家制度若不變更,猶如三十歲大漢再穿五歲時的娃娃衣裳,不是憋死大人,就是弄壞衣裳……”

“正是正是!”

順治沒想到嶽樂竟然說出支援自己的話,很高興,激動地說道:“大清已是一個巨人,朕就是要為他縫製合體的衣袍!”

不想嶽樂卻嘆了口氣,道:“皇上,千好萬好,只是為時太早。”

“為什麼?”順治一急,聲音走了調。

嶽樂沉聲說道:“皇上明鑑。嶽樂以為,待南明殄滅、雲貴收復,天下一統後,再著手變更,似乎更為穩妥。若皇上現在就辦此事,於國家無益,於滿州更無大利!”

“你……你且下去吧。”

順治皺眉示意嶽樂下去,不想再聽嶽樂說下去。

第三個進殿的是康親王傑書,他有不少地方和嶽樂相似,但為人特別謹慎。傑書雖是禮親王代善的後代,卻非嫡傳,年紀輕,資歷淺,文不如嶽樂,武不及濟度,在同輩親貴中,以謙謙君子的姿態周旋其間,使得人們都對他抱有好感,他也時時注意與各派力量保持同等距離,決不越過界限。

今天應召,傑書顯得緊張,跪拜時因誤壓袍襟差點摔跤,目光也閃爍不定,可見內心不安。

“更變祖宗成法,恐怕會使滿洲人心惶亂。人人都知太祖、太宗開國創業,規模製度可傳永久。敬天法祖尤為滿洲視為金石之言。求皇上三思而後行。”

順治不快地問傑書道:“你是不贊同朕的主張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