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四十三章 來自漢王的招攬 (第2/2頁)

加入書籤

“你也不想想,你玩的過那些老狐狸嗎?”

“三年前,本王還沒說什麼,你就灰溜溜的滾出了京城,你還看不明白?”

“你也別指望著太子爺了,老大那個人怎麼說呢,耳根子軟,現在也許還會欣賞你重用你,可等到那些偽君子在他耳邊煽風點火,挑撥一下,你看看他還會搭理你嗎?”

“所以,除了本王這兒,你沒地方可以去啦,你是聰明人,你知道該怎麼選擇。”

朱高煦說完自顧自地喝酒,也不管蘇澤如何,這番話不是他想出來的,是老三趙王想出來的,他照著讀的。

這些彎彎繞繞的他不喜歡,也不屑去做。

可他也不能坐視老大得到蘇澤這個助力。

這兩天他也沒閒著,蘇澤這幾年的事蹟早就一一擺放在他的案牘前了。

老頭子忽然把蘇澤從外面調回來,還塞到了東宮,朱高燧和朱高煦都覺得有些不尋常。

其中內幕他不知曉,但只要能讓太子不痛快,那他和趙王就痛快了。

蘇澤深深的看了一眼朱高煦,皺眉不語。

沉默了良久,蘇澤冒著得罪漢王的風險開口了。

“殿下非要和太子爭?”

蘇澤雖然心裡不認同這種制度,可在封建王朝時期,這種制度還是有些可取之處的。

自古以來,王位或者皇位的傳承,都是一件關係國家政局穩定與否的大事。

最早先在商朝時期,繼承製度是按父死子繼,輔之以兄終弟及來實行的,但後來逐漸變成了向嫡長子繼承製轉變的趨勢。

到了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並且進行了規範。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長子繼承製有許多缺陷,為什麼還要堅持這種制度呢?

其實,不採取這種制度,可能弊端更多。

有個俗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不事先確立一個固定的繼承模式,就會亂套了。

比如說都覺得選賢制比較好,那我們看看古代如果實現選賢制,有什麼問題。

嫡長子制度,就是事先確定了唯一候選人,父皇一死,他可以順利繼位。

如果是選賢制呢?

那競爭的人選就多了,競爭的人一多,這裡頭的事情就更麻煩。

這種事情也不是沒有過,比較出名的便是九子奪嫡了。

封建制度之下,不可能有比較科學的衡量賢明,才能的標準。

誰也說服不了誰,到時候只好憑實力了。

大家都操起兵戈開戰,天下頓時就會大亂,到那時最倒黴的就是老百姓了。

有可能打來打去,誰也得不到皇位,朝廷失去控制力,王朝就會解體。

歷史上此類事件也出現的不少。

蘇澤對漢王也沒有惡感,起碼現在是沒有的。

可他不能坐視有人威脅到朱瞻基的地位,他的命運早在離開清風縣的那一刻就與朱瞻基繫結到了一起。

同時他也不想看到歷史上叔侄相殘的那一幕重演。

雖說漢王嘴巴是臭了一點,脾氣也不是那麼好,可蘇澤覺得漢王不算是什麼十惡不赦的壞人。

況且朱高煦領兵打仗是一把好手,海外那麼大的地盤,放朱高煦出去打江山好像也不錯。

不一定非要盯著大明本土嘛!

念頭一起,蘇澤起了勸說的心思。

喜歡大明三朝帝師,從永樂開始請大家收藏大明三朝帝師,從永樂開始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