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557章 火星快車號】

加入書籤

……

地球,美國休斯頓宇航中心。

2o28年6月22日,紐約時間1722分。

“‘諾亞號’傳來最新簡訊……到了!到了!他們到了!他們安全抵達火星了……”盯著螢幕的女性工作人員先是默默的讀者,當看清楚簡訊的內容時她整個人振奮不已,訊息很快就傳遞開來。

當休斯頓宇航中心收到了來自“諾亞號”的最新簡訊之後,整個nasa總部都是一片沸騰,即便查爾斯.博爾也難免激動莫名。訊息在以驚人的度傳播,nasa第一時間把訊息傳了出去,世界頭版頭條的新聞報道幾乎都是關於“諾亞號”成功抵達火星的訊息。

美國的媒體更是對此進行鋪天蓋地的報道。

這無疑是階段性的勝利,“諾亞號”載著的五名宇航員當之無愧的進一步重新整理了人類的“地平線”,上一次走到最遠是月球,而這一次是更遙遠的火星,其中意義非同凡響。

華盛頓府,白宮方面也派出了言人祝賀此次階段性的勝利。

……

6月22日,在美國人的“諾亞號”成功並安全抵達火星軌道,及其訊息傳回地球讓全世界轟動不已之際,而早在5月中旬已經出的“火星快車號”此刻也已經長距離航行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航程也過了1.29億公里的距離。

“火星快車號”的推進系統很特殊,和常規的離子動機引擎驅動,以高將氬原子向後拋射從而獲得推力相比,“火星快車號”的推進系統有點相反的味道,它的推進引擎不但不是後置的常規燃料推進器,而是一種前置引擎,利用千組鐳射器照射出數十萬道鐳射利用光帆推進火星快車號及其“螢火號”。

雖然千組鐳射器啟動的時候會產生一個反向推力,但相比光帆產生的推力動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只需要一小部分的推力就能抵消反向推力,光帆推動整個物體的加度的確很快,但並不顯得過於驚世駭俗,一方面是能源問題,另一方面也是飛船上有宇航員的因素。

儘管如此,但在漫長的航行階段,分別十餘次的加度,這一路上給整個飛船分批次的持續加度,在長時間的累計之後,也能給飛船帶來相當快的加度。理論上,在材料強度和能量輸出足夠的理想狀態下,不斷持續的加度可以讓整艘飛船無限接近於光,無限接近光只需要持續不斷加8個月時間即可,當然這是理想狀態下。

但這些問題都不是讓“火星快車號”設計為前置引擎的關鍵,最關鍵的因素是整個飛行器的體量,“火星快車號”、“螢火號”、及其附帶要在火星地表建立的前哨戰基地和一個地表晶體切割實驗室,再加上兩艘登6載具,其他雜七雜八的物資。

整個飛行器的體量加起來的數值已經相當驚人了,光是在火星軌道上執行的“螢火號”就達到了近15oo噸的體量,加上其他的部分,整個飛行器幾乎接近4ooo噸的體量,相當於半個“天宮環軌星港”。

如此龐大的體量實際狀況只有使用前置引擎才能安全的帶著這個大傢伙在星際間穿梭。。

試想一下如果是常規的推進系統,比如像火箭一樣的引擎後置的飛行器,其船體結構和材料性質必須要足夠結實才能夠應付引擎的推力。換句話說,整個飛行器的結構要建造得像摩天大廈一樣具有堅固的中間部和底層部一樣的結構,才能確保如此龐大體量的飛船在面對強大推力的時候不會崩潰散架。

這也是為什麼火箭的體型輪廓都是像尖塔一樣的結構,上端細小中下層龐大的原因,比如美國的“土星5號”和目前美國人的“諾亞號”都是這樣設計的。

但是前置引擎就大不一樣了,船體不需要設計的像重型火箭或大廈般厚重結實,最大的要求就是要像繩子一樣耐拉就行了,這也是為什麼“火星快車號”及其“螢火號”的總長一度要突破1ooo米,且結構顯得如此苗條的最大原因。

前置引擎的設計可以極大的降低船體結構的重量,讓大體量的飛船跨遠距離星際航行成為了可能,前往小行星帶採礦作業和運輸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毫無疑問,這一點對於星際航行來說意義重大。

否則美國人的“諾亞號”為什麼那麼“小”?為什麼是塔形陀螺狀?而且迫於運載能力美國人的“火星計劃”要分三次,而一次單程路途要近半年的時間,一次地球與火星之間的往返加上任務時間就幾乎要花費掉一年的時間,還要等待相對距離的黃金航程階段,在當下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下,時間是多麼的寶貴。

並不是說美國人沒有那個財力,單單是參與“火星任務”的幾個巨頭企業並不是沒有錢,美國也並不是沒有錢。

真正的原因是鐳射技術領域不如中國,光帆技術和太陽能電池板領域同樣被中國遙遙領先,光是在青海地區那如汪洋大海般的太陽能電池板就足以說明一些問題。

更不用說最關鍵的能源供給問題上,對於沒有紫源晶的美國人來說,這才是一個真正無法解開的死結,且不說成熟鐳射技術這個難題,就是想要獲得足夠的推力就需要更多的燃料供應鐳射柱的能量輸出,而攜帶更多的燃料意味著飛船的體量要增加,這又需要更強的推力,顯然,這是一個死迴圈。

但紫源晶幫助了cmsx解開了這個最大的死迴圈,即減少了飛船體量同時不落下能量供給。

此刻,“螢火號”空間內。

任鴻正在離心艙內坐在辦公桌上盯著熒幕中那些令人頭暈的資料一語不,此次耗資天價投入,不遠數億公里距離前往火星,目的就是為了得到上面的紫源晶石。

但顯然,想要在火星上得到這些具有致命吸引力的晶體礦石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就能辦到的,任鴻最擔心和關心的就是怎麼從那麼大塊紫色石頭中一小塊一小塊的切下來,而且根據目前瞭解紫源晶的特性顯示,估摸著想要先在墜落點收集零散的晶石碎片這種想法有點不切實際。

連核彈轟擊都不可能對這種石頭造成分解,這一次偌大的“終結者”墜入火星地表,或許連塊碎片渣渣都不會脫落,那意味著要從這個大傢伙身上一塊塊地進行人工切割。

任鴻的確明瞭切割紫源晶的技術,即“冷凝切割法”,但那是在地球上有利的外部環境和切個物件的大小等優勢,而面對一個以公里為單位計算的“終結者”,實在令人急的抓頭。

這裡是火星,不是地球,環境惡劣,要打造出一個具備無限接近絕對零度的低溫環境也是一個相對極為困難的問題,面臨的不可迴避的惡劣實際環境要求需要一個可移動的低溫實驗室才能滿足。

讓他感到慶幸的是,目前己方擁有大量蓄滿能源的紫源晶石,即將要在火星上進行的一系列活動都需要海量的能量作為支撐,不論是哨站基地,移動切割實驗室,尤其是製造低溫環境的移動實驗室,驅動它運作的是吞噬能源的一員消費大戶,好在有高儲能的紫源晶能夠支撐一系列裝置龐大的能源消耗。

“老……呃不,王教授。7分鐘前地球指揮中心傳來了訊息。”就在這時,扮演他的助手角色的肖克瑞來到他這裡。

………

……

…未完待續。

喜歡科技巨頭請大家收藏科技巨頭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