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79章 (第2/3頁)

加入書籤

便是江浙等地,魚米之鄉,每畝良田產量也僅在二到三石之間,及至北方旱地,便有經年老農精心侍弄,最終所得能有兩石之數便已經是極了不得的產量了。

如今,區區北地便能有四石……那江南等地豈不是……

細思之間,素來沉穩有度的天成帝幾乎控制不住站起身來,這般產量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王朝之下,將有半數農民不再忍受飢餓之苦。

意味著只要後代繼承者只要能勵精圖治,大瑞起碼能延壽數百餘年。

說白了,中原數百年必有一遭的亂世,乃至農民起義原因是什麼?作為熟讀史書的天成帝再清楚不過。

前朝嘉明帝之後,幾乎再無雄才大略之君主,然華朝依舊能存數百年之久,原因是什麼?還不是那些海外帶來的糧種之故。

而如今再他治下,卻有此般功績出世,青史之上,他司馬睿必當留名於後世。

同樣青史留名的,當然還有眼前之人。

天成帝看著眼前尚不到而立的年輕人,又想到對方出身寒門,身後更是丁點大族勢力都無,只覺得這是上天派來要助他修萬世基業之人。

看向眼前之人的目光不由更為和煦。不過想到莊上之人傳來的訊息,一應新種的培育都是眼前之人一手操辦,便是行家之人都看不懂對方的一應操作。天成帝不由又好奇了起來。

“這些個新種究竟如何何來?沈卿又是如何想到這般神奇的……“育種”,聽說沈卿莊上還有玉米,豌豆等作物?這些也是可以培育新種的嗎?‘’

若是可以………天成帝目光灼灼的盯著沈煊。

沈煊被看的壓力山大,只好一五一十將自己這些年的經歷一一道來:

“陛下明鑑,微臣自少年之時,因著家中貧寒,難以支撐微臣科舉讀書的種種花費。細思之下,便想著要尋一賺錢的營生來。”

“既要賺些錢財,又不願耽擱讀書之事,微臣著實也此苦惱了一陣兒。‘’

說到這裡,沈煊不由笑了笑:

‘’後來也是機緣巧合之下,臣在師傅書房之內,無意間尋到幾本拾花之書,這才走上了養花賣花的道上。失敗了三年之後,這才略有些所得。其後培育了幾盆新種,自此也算是生計不愁。‘’

說起這個,沈煊也不是不唏噓的,說來容易做來難,就差那麼一點,他那些年攢的積蓄就要被霍霍光了,便是連欠王兄的花種錢都賠不起。

天成帝自然也瞧見了對方的表情,心裡也不是不觸動的,想想眼前之人尚不過十一二歲的年紀,便要想方設法為生計所憂,還差點血本無歸,多年心血毀於一旦。

同其他出身寒門的秀才不同,對方沒有拿婚姻之事向女方索取資助,反倒選了這般艱難的路子。可要說對方所謀甚大,少年舉人偏又拒絕府中大族招攬,娶了一寒門小官兒之子。

可見對方著實無攀附權貴自個功利。天成帝眼中欣賞之意更濃。笑言道:

“沈卿這可就謙虛了,哪裡僅是生計不愁了,聽說當時坊間還有流傳沈卿菊中公子之美譽?”

聞言沈煊手中一緊,陛下果真特意調查過他。不過面上仍是不動聲色,此後所言不禁更為謹慎了些許。

“那不過坊間之人隨意說著罷了,遠不說唐時,便是本朝育出新種之人何其多也。”

沈煊淡笑著繼續道:

“而後微臣僥倖得中舉人,家師便提議微臣出去遊歷一番,也正是在途中,臣又僥倖得了前唐御花後人的真傳。其中種種,無不讓微臣眼界大開。”

“也就在那時,臣心中有了將雜交一道,用於培育良種的想法。”

“臣相信,天下之萬物,無論花草還是糧株,種種外在形態,必有其規律所言。”

沈煊說起這時,眉間不由流露出幾分自信的神色,天成帝觀之,心中不由一動,沈卿這絕對是發現了什麼。

果然沈煊也沒讓對方失望,依沈煊所述,頭一個研究物件自是豌豆無疑。隨後將自己怎樣根據所得結果提出假設,又是怎樣驗證一一道來。至於為何選中豌豆,當然是根據另一時空前人之遺澤。當然這話是不能說出來的,沈煊只說是觀其形態穩定,且性狀較為單一。

“也是後來臣才曉得,其他諸如稻米,玉米等類,其難度同豆子著實不可同日語之。這才又花費了數年之久,及至目前為止,玉米的培育依舊不容樂觀。”

言罷,沈煊嘴角不由露出一抹苦笑,然而即便如此,一旁的天成帝卻已經三觀劇震,雲裡霧裡不莫如是。

什麼假設,單一因子,複合因子又是怎麼回事兒?什麼顯性隱性又是怎麼判斷。還有自花異花傳粉這回事兒?

“咳咳……沈卿所言,朕著實有些迷糊了……不過這也是說,其他糧種形態能力,也是有規律可言的?”

沈煊頷首。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