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81章 都是KPI的錯 (第1/2頁)

加入書籤

華爾街為什麼要搞次級貸款,而且還拼命的拉那些根本沒有償還能力的窮人借錢買房呢?

任何一個銀行都能夠看清楚裡面的風險吧,可為什麼這些東西,能夠一直持續下去,直到整個危機徹底爆為止呢?

難道米國人的智力集體降低到了負數不成?

後世有記者專門對一些業內人士進行了調查,最後得出的結論較為離譜,說這一次的危機完全是績效考核引的,也就是kpI引的。

透過這些記者的調查現,各個機構的高層下達的指示,其實都是要求下面儘可能的吸收有償還能力的使用者,從來沒有說過要放鬆考核指標什麼的。

但千不該萬不該,這些機構不該設計kpI指標,要求每個員工每個月完成多少貸款的單數。

之前說過,有償還能力的人就那麼多,一開始的時候員工們還能夠完成kpI指標。但過了一兩年的時間,完成指標就變成了不可能的事情,但公司卻不會管這些,因為次級貸款市場越來越火熱,能夠獲得的利潤也越來越高。

所以這些公司們完全不管實際的市場情況,反而不斷的提高下一個季度的工作預期,其結果就是導致各個地區的中層管理不斷的提高下屬員工的kpI指標。

完不成指標,不但連工資都沒有,還很有可能直接被趕出去。

這些員工們不知道費了多少勁才能夠進入這些大型的銀行工作,哪裡肯就這麼離開,於是這些員工們就自然而然的將注意力落在了那些根本沒有償還能力的顧客身上,想辦法掘這些顧客貸款,然後成為自己的kpI之一。

一開始,這項工作並不容易,且不說如何騙過各種資質的稽核,那些沒有償還能力的顧客,自己也非常清楚自己根本沒有能力還貸,所以他們也不願意給自己背上房貸這麼一個大鍋。

這些基層工作人員的工作進行的非常艱難,但kpI的壓力又始終壓在他們頭上。更要命的是,因為kpI指標是從上而下的,所以那些負責監管的機構,也需要承擔kpI的巨大壓力。

最終一個天才提出了一套吸引那些沒有還貸能力的使用者借款的套路叫做以房套貸。

這個套路大概是這樣的,先是去鼓動那些沒有還款能力的人借款,如果這些人不肯的話,那就表示,只要貸款批下來,房子到手之後。

他們就可以去幫忙聯絡另一個貸款機構,將這套剛剛買下來的房子抵押給這個貸款機構,從這個貸款機構手中再借到一筆錢。

如果說買房款原本是1oo萬美元的話,那再一次抵押就能夠換到5o萬美元左右。

而這5o萬美元是一次性付給這些貸款人的,也就是說只要這樣操作一番,這些原本身無分文的貸款人手中就能夠擁有5o萬美元的鉅款。

而有如此龐大的一筆鉅款,短時間內想要全部花光也是不可能的,不管是這個人打算去創業也好,還是打算繼續紙醉金迷也好,反正這筆錢大概能夠存在兩三年的時間。

這樣兩三年內,這個人就有能力償還房貸的月供了。

如此一來,借款人能夠短時間內獲得一筆鉅款,提供房貸的銀行能夠獲得幾年內穩定的月供回款,而拿房子抵押貸款的機構能夠購得一套價值不菲的房子,而這些工作人員們能夠完成自己的kpI指標。

這是四贏呀,簡直是贏麻了。

所以這個套路一經推出,立刻就得到了幾乎所有底層業務員的一致好評,而負責監管的機構,為了kpI,對此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需要你提供的各個證件,你都能夠提供上來,那這些機構絕不去深究這些證件的真假。

而那些貸款人呢?

自然是蜂擁而至呀,雖然他們知道自己可能會揹負上百萬美元的鉅額債務。

可無所謂了,反正他們已經是人間之屑了,是這個世界和社會里面的垃圾,身上不會有過1oo美元的現金。

只要現在能夠獲得一筆鉅款,那誰管以後會恢復多少的債務,反正老子手裡沒錢,你就算把老子所有的財產都搶走,這樣子把身上的皮肉都熬成了油,那也就只有不到幾百美元的資產而已,休想多炸出一分一毫出來。

而自己依然可以每個月從聯邦領取救濟金,或者乾脆就是領取食物用的食品券,隨便你怎麼催款,能從老子身上炸出一分錢出來都算你的本事。

人家也不怕坐牢,坐牢還有免費的午餐呢,死就更不怕了,人家活成這樣,大機率也沒啥活下去的動力了,隨便你怎麼折騰。

正是抱著這樣的思想,所以這些沒錢的人開始瘋狂的借錢買房,然後瞬間就過上了有房有錢,瘋狂消費的快樂人生。

而這也導致了整個米國在前幾年的經濟迅增長。

先增長的就是房地產,畢竟買房子的人迅爆增,但房屋的供應量卻沒有增加,那這房價肯定要暴漲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