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0200章 無主之物 (第2/2頁)

加入書籤

他,屬於內廷。

現在,將來,都是。

忙完這一切後,良臣見李永貞還在跟那驛丞廢話,不由好笑,示意田剛去塞點好處給那驛丞。

“魏舍人,咱們錢可不多了。”田剛面露難色,離京時急忙,他和李維都沒帶什麼錢,這幾日用項,已經把他和李維變成窮光蛋了。

“先將就著吧,等到了錦州,我去化點緣。”

良臣苦笑一聲,當官當的連盤纏都沒有,也算是極品了。萬曆老爺子也真不體諒人,官身給了,你順便叫人送點銀子過來花花也行啊,枉我魏良臣這些日子替你盡心盡力,就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打發田剛過去後,良臣拿出這兩天記事的本子仔細看了起來,越看越是心驚。

心驚的原因在於,從他這幾天走訪的結果來看,遼東的糧價很高,比之關內至少高了三倍有餘。

遼東地區地處關外,北臨虜奴,南臨大海,只有山海關一路與內地相通,豐年之時,遼東所產的糧食沒法向關內輸送,結果自然就是糧豐而價賤,價賤而傷農。

如果遇到大災之年,則關內的糧食短期內沒法子輸送到關外來,關外糧價則必然猛漲。要是此時再有戰事,集結大量的軍隊在關外,對糧食的消耗更是大的驚人,產生的最直接後果就是糧價會上漲到一個聳人聽聞的數目。

良臣聽當地百姓說起,萬曆二十四年鬧災,糧價就曾漲了二十倍之多。

糧價高,遼東駐軍的餉銀卻低。

實際上,良臣調查的清楚,遼東駐軍的餉銀是月銀二兩,比之關內駐軍要高許多。然而,因為過高的糧價,加上交通不便,使得關外百貨難通,所以各種生活用品的價格都很高。

良臣大致估算了下,一個士兵每月二兩銀子的餉銀實際購買力只相當於關內四錢銀子。這還是建立在有東西可買的基礎上,若是無物可買,那銀子再多也無濟於事。好比洪災之時,富家翁抱著金子在大樹上等死般。

故而,無論豐年歉年,遼東秋收之後的米價往往處於較低的水平,進入青黃不接的春天,米價就會一路攀升。商人利用米價的季節變化囤積居奇,能夠達到鉅富的程度。這一點,從李永貞對一路的米鋪調查就可知道。

李維透過錦衣衛的渠道調查了幾家大的米鋪,背後無一不站著遼東的將領。有總兵,有參將,最小的也是遊擊以上的軍官。

原本國初,遼東主要是以屯田自給,另外補充民運、京運、鹽引等策拖,保證遼東軍民糧食供給。

現在,民運這一塊主要被遼東將領把持住,他們要靠此謀利。京運這一塊,非大災之年或動大軍之時,基本很少往遼東輸送大量糧食。上一次大規模往遼東運糧還是十多年前的抗倭援朝之役。

鹽引這一塊,基本上已經成為遼東將領的私利渠道,最大的鹽商已經不是朝廷,而是遼東大帥李成梁。聽說,李家在遼東各地開設的鹽店多達上百家。

兩百年下來,和關內衛所一樣,遼東衛所制已經名存實亡。各地雖然仍沿用衛所稱呼,但實際上遼東鎮的軍事力量主要來源於募兵,大小將領都將朝廷下發的餉銀拿來供養精銳,這些精銳被稱為家丁。

帳面上,遼東衛所的官兵月銀二兩,實際購買力相當於關內四錢。但這是建立在沒有剋扣的基礎上。要是有剋扣,那就閒話莫提了。

民以食為天,兵以食為命。食足則兵強,兵強則守固矣。

良臣研究米價的根本原因在於,他要弄清楚高淮到底做了些什麼,惹得遼東那些軍頭們不惜軍變也要趕他走。

同時,他也弄清楚遼東的經濟基礎,結合遼東的現實,給遼東開出一個藥方。

一個能保證十年後,大災之年又逢大軍集結之年,遼東官兵不僅有糧可食,還有力可戰的藥方。

這個藥方萬曆採不採用,暫時不是良臣思考的事,因為他還沒想出辦法,有很多事情他也沒搞清楚。

他現在只是將所見所聞結合前世的一些知識整理出來,而當務之急,則是去雙山臺見一見那位不當公公,反當軍將的張虎。

高淮倒了,可他手下的稅兵還在,這支兵馬現在,可是無主之物。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