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22章 疲憊不堪 (第1/2頁)

加入書籤

漫長的等待中,秋收如期而至。

這一年,知青們次真正參與到秋季豐收中,臨時學校也放假讓學生回家助力,大的孩子下田掙工分,小的負責家務,整個村莊同心協力,揮汗如雨,為新一年的生活播下希望的種子。

春耕時,村裡的糧食儲備已大致估量完畢,預計能支援今年三分之一的公糧需求。

因此,他們徵求了老人們的建議,額外種植了棉花等其他作物。

東北的嚴冬需要保暖,棉花雖然定量放,但婚嫁添置衣物的需求使得棉花成了必需品。

就這樣,村莊裡的農田裡,滿眼都是金黃的油菜花。收棉花是一項細緻活,既要小心摘取以免刺傷,還要剔除棉桃殼和秧葉,確保纖維純淨。

棉花生長週期長,需分期收割,起初是輪流收其他作物,然後才輪到棉花。

這種交替作業方式,使人們疲憊不堪,即使路紅精心烹飪也無法恢復大家的食慾。

最終,村長下了命令,秋收期間確保體力,為激士氣,決定先宰一頭豬,待糧食收穫後再宰一頭。

這頭豬是知青點的,以公價出售,工分結算後,村民會分享其收益。

這頭豬得益於清晨露珠的新鮮青草和江言暗中新增的飼料,半年間體重猛增,殺後秤重竟達二百二十多斤,加上皮毛,足足二百四十斤,村民們的喜悅溢於言表,紛紛稱讚知青們為出色的養豬能手。

張長慶意外地獲得了這個讚譽,誰也沒料到這句戲謔的話竟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榮譽。

豐收季節來臨,知青們的勞動熱情高漲,因為他們視那挺拔的高粱為村裡的甜蜜寶藏。

挑選高粱杆的重任落在了張長慶和何建國肩上,女知青們只能在一旁豔羨地注視。

何建國深知妻子的期待,特意精選出最飽滿的高粱杆,細心剁成節,用布條精心包裹,分給江言,剩下的則饋贈給了張清芳和路紅。

儘管嘴上埋怨何建國的“偏心”,兩個姑娘心裡卻是暖洋洋的。

高粱杆不再只是餵豬的原料,而是變成了她們窗臺上的一抹藝術,那是劉愛民的巧手之作,他編織的小筐、梳篦,甚至微型傢俱和蟈蟈籠,都精緻得如同工藝品,令人驚歎。

孩子們看到這些,不服氣地拿出他們的拿手好戲,用高粱杆製作出各種奇特的小動物和裝飾,瞬間讓原本閒置的高粱杆變得搶手。

江言腦中靈光一閃,雖然不能直接買賣,但國家收購站不是機會嗎?她決定帶著精心挑選的兩件傑作,前往土特產收購站碰運氣。

劉愛民聽後,提議稍待,他跑去向村長爭取,最終得到了額外的高粱杆資源。

他一夜未眠,用這些杆子雕刻出一座比例精確的白塔模型,還找來木匠幫忙上漆,其工藝之精湛,連何建國也不禁讚歎。

江言小心翼翼地將它裝入木盒,兩人帶著這份驕傲的作品,走向了收購站。

任何企事業單位都在尋求增值之道,即便國營也不例外,他們追求的不僅僅是物質收益,更是榮譽和影響力。

江言明白了,這樣的創意正是他們所推崇的,於是,收購站欣然接納了這個小巧的白塔,鼓勵農民在農閒時間以創新的方式為國家和人民貢獻價值,只要作品能像這白塔一樣精美。

這個白塔模型最終賣出了驚人的二十五元,相當於一個工人一個月的工資。

江言回來時,劉愛民激動得手都在顫抖,他將其中五元寄回家,剩下的十元用於資助臨時學校,他的臉上洋溢著滿足和自豪。

老村長雖然欣慰於村民們的創新精神,但他對此抱持審慎態度,擔心這種娛樂活動會讓大家忽視農事。

高粱杆雖多,但需儘快利用,否則乾燥後易碎,不易儲存。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