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五章 爐火重燃,一夜燒製 (第1/3頁)

加入書籤

瑤裡古鎮。

這裡沒有過度的商業渲染,有的是小鎮村民制瓷和採茶的日常生活。

再配上古建築文化的傳承和原始自然的山林氣息,讓這裡的氛圍非常的寧靜。

青瓦白牆內,秦飛取出家裡存好的幾種釉,然後坐在瓷坯前,開始忙碌。

秦飛先取出藍色的釉,用畫筆在雙耳尊上勾勒。

這種藍色的釉就是青花瓷的釉,也可以理解為他現在做的就是青花瓷。

這裡是錦德鎮,這種藍色的釉最多,家裡也準備了不少。

白底藍圖本就是最好的搭配,也是人們最喜歡的瓷器的種類之一。

但秦飛用青花勾勒的,只是瓷器最邊緣的輪廓。

就像是建立了一張畫板一樣。

白色的瓷器、藍色的線條,組成了一個簡約的藝術品。

但他沒有再畫其它。

他繪製好青花之後,稍稍晾乾,又用透明的釉把瓷器的裡裡外外塗得均勻。

釉不能薄、不能厚。

如果是簡單製作,直接把瓷坯浸在釉漿裡就行,但秦飛還是喜歡吹釉的方法。

這樣能更好的掌握薄厚。

他一個人在院子裡默默製作著瓷器。

就像是他曾經在北宋的瓷器工坊一樣。

三件瓷器全部刷釉結束後,秦飛燃起了窯爐。

時隔9oo年,他再一次開窯!

記憶中的爐火還在他的腦海燃燒著。

那個時候,為了更好的通風散熱,許多民間窯爐都建在河邊,連成一片。

等到了開窯的日子,最厲害的瓷器大師會高喊一聲“開窯!”

之後,江邊窯爐裡的爐火便熊熊燃燒而起。

到了晚上,江水中倒映著岸邊的爐火,整條江像是燒著了一樣。

那是華夏燒製瓷器最鼎盛的時代。

那個時候,秦飛就在人群中,望著熱火朝天的燒窯場景,聽著手藝人們興奮地呼喊聲,只覺得身體裡的血液都興奮起來。

千年窯火,綿延不息。

到了今天,有更加達的氣窯和電窯,燒火的柴窯已經很少,但還是有一些老一輩的手藝人,更喜歡用柴窯燒製。

雖說柴窯燒製的成功率要更低,但是由於不確定性,往往會為瓷器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變化。

瓷坯入爐,柴火燃燒。

窯爐內的溫度漸漸升起。

一如九百年前。

下午時分,爺爺和秦果66續續都回來了。

“已經開窯了嗎?”

爺爺看到院子裡冒起來的裊裊炊煙,一進門就問道。

“嗯,開了,釉我都上好了,做的是青花,用透明釉覆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