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一百四十七章 袒露心跡 (第1/2頁)

加入書籤

時間還尚早,還未到飯點,蘇澤領著朱瞻基回到了他的營帳中,坐下之後先喝了口茶潤了潤嗓子,見朱瞻基還在皺眉沉思,知道朱瞻基一時半會兒消化不了他剛才的那些話。

想想也是,一個人固有的世界觀是從小到大形成的,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輕易改變的,蘇澤的一些理念對於朱瞻基來說有些前了。

思忖片刻,蘇澤沒有繼續和朱瞻基灌輸人人平等的理念,而是講起來時政。

蘇澤一邊烤火,一邊開口說道“你之前問我,國庫沒有銀子,如何推行教育,當時我沒有給你答桉,現在倒是可以和你說兩句我的心得,你姑且先聽著。”

朱瞻基正襟危坐,側耳聆聽,彷彿回到了小時候聽那些大儒講課的時候,就差揹著手在後頭了。

蘇澤倒是沒在意那麼多,而是緩緩開口道“在我看來,一個國家想要強盛,不是某一個人努力就行了的,而是要整個國家的人民共同努力才能推動著國家進步。”

“先我們要明白國庫為何沒有銀子,是大明真的就這麼窮嗎,答桉是否定的,大明不窮,只是銀子都不在國庫裡罷了,至於在誰的兜裡,你心裡應該是有數的。”蘇澤自顧自的自問自答,也不管朱瞻基能不能聽懂其中的意思。

“想要使得國庫富足充盈,那麼先我們要完善朝廷的法度,不讓一些有心人有空子可以鑽。”

“再其次,是要想辦法讓百姓富足起來,民富則國強,一味的想著壓榨百姓是不可取的,那是殺雞取卵,飲鳩止渴,遲早會生出亂子。”

“不能朝廷一沒錢糧了就想著加重賦稅,那樣只會適得其反,雖然暫時解決了朝廷的需求,可更大的隱患還在後頭。”

“為何那些百姓都喜歡將土地投獻給士紳就有這部分原因,除了士紳不用繳納賦稅,他們收取的賦稅往往比朝廷低一點之外就是百姓害怕朝廷朝令夕改。”

“今年收三成賦稅,明年收四成,那麼後年是不是要收五成了?”

“朝廷在百姓眼中沒有公信力了,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就拿大明寶鈔來說,為何大明寶鈔一再貶值?”

“就是因為朝廷那些年亂亂印,導致百姓不信任朝廷了,朝廷缺乏了公信力,其根本原因不在於大明寶鈔如何,而是朝廷缺乏了公信力,若是朝廷一開始就嚴格按照有多少銀子,印多少大明寶鈔,那麼我想大明寶鈔是不會貶值的,起碼不會貶值的如此之快。”

“百姓說愚昧也愚昧,他們沒有遠見,只看得見眼前的蠅頭小利,雖然目前投獻給士紳們土地可以不用交那麼多的賦稅,撿了個大便宜,可其實更大的坑還在後頭,他們看不見這些。”

“這也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土地到了那些士紳們手中,百姓無地可耕了,朝廷自然也沒有賦稅可以收。”

“因為咱們大明優待讀書人嘛,讀書人倒是得了優待,可這就直接導致了朝廷越來越窮。”蘇澤嘴角微微翹起,似有譏諷。

中國封建歷史王朝,都是農業社會,經濟制度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形式,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

土地的所有制模式有三種國家所有、地主所有、農民所有。王朝建立初期,朝廷為了安民養生,會偏向於農民所有。

到了一定時候,漸漸的就會生土地兼併,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失地農民淪為大地主的佃農、僱農。雙方矛盾展到一定的時候,農民起義就爆了,國家由此陷入動亂,甚至崩潰。典型的如漢末、隋末、唐末、明末農民大起義,直接造成了政權的解體。

這種情況呈規律性迴圈,之所以如此,根子出在土地賦稅制度上。

歷朝歷代朝廷都有規定士紳名下的土地有一定數額的賦稅優免權,可以減免賦稅、免勞役。他們名下的土地賦稅和國家規定農民應繳納的賦稅,存在一個輕鬆牟利空間。

士紳兼併農民的土地,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用暴力手段非法奪取,而是農民為了少繳賦稅,把自己的土地主動放到士紳名下。

比如,國家規定農民一畝地為三成賦稅,士紳只收他一到兩成。

這樣一來對農民可以少交土地賦稅,士紳即得到了土地所有權,同時還有利可圖,雙方達到了一個雙贏的結果。這就導致一個惡性迴圈,土地越來越集中到士紳手裡,農業人口也大量依附於士紳集團,國家的土地的賦稅越來越少。

最關鍵的是士紳們這樣幹是不犯法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明明是減少賦稅,並且根據讀書人的身份還有限制,比如秀才可以有五十畝地可以不繳納賦稅,舉人有一百畝,可到了大明後期根本就沒有這個限制了。

“想要讓國庫的銀子越來越多,先就是要完善法度,不能讓下面的人鑽空子,其次就是朝廷要想辦法讓百姓越來越富足,一個人的力量固然有限,可千千萬萬人加在一起的力量可就不少了。”

“試想一下,一人繳納一斤糧食,十人就是十斤,百人就是百斤,千人千斤,我大明如今有多少人口,一年下來又能收取多少賦稅?”

“朝廷不需要每年加重賦稅,而是每年就按照一個定數去收取賦稅就可以了,獲得的多的就多交,少的就少交,只要這中間沒人鑽空子,吃拿卡要,隨著時間推移,自然而然國庫就充實起來了。”

“你不能讓本就獲得不多的底層百姓去和那些地主們交同樣的賦稅,打個比方,一個農戶家裡只有十畝地,一年能收十五石糧食左右,朝廷收取三成賦稅,那麼就餘下了十石半的糧食,對於這農戶來說,少了這三石半糧食,他一家老小就得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了,不然到了災荒時節就會沒有糧食吃。”“那些西山的流民就是例子,他們不是因為雪災無家可歸,而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食度過這場災荒了!”

“而一個地主,就拿最小的地主來說,家裡沒有幾百畝地都不好意思說是地主的,那麼就按照他家有三百畝地吧,一年下來能收四百五十石糧食,收取三成還餘下了三百一十五石糧食,少了一百三十五石糧食雖然比底層百姓要多的多,可他收穫的也多啊,不但不會沒有糧食吃,還能有多餘的糧食去換銀錢,或者儲存下來。”

“所以朝廷要改變這種現狀,修改一下收稅的規則,地多的就要多交稅,地少的就少交稅,雖然損失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但實際上惠及了更多的人。”

“對於百姓來說,少交一點賦稅便能每年多出一些糧食,他們自然不會想著去將土地捐獻給士紳們,想著逃稅避稅!”

“而士紳們,因為土地多,要交比百姓更多的賦稅,他們再想要吸引百姓投獻就只能比朝廷收的更低,他們兼併的土地越多,要交的賦稅就越多,那樣就會虧本,他們還會去兼併土地嗎?”

“這樣下來,不僅能避免土地兼併的問題,讓百姓不至於無地可耕,還能讓國庫多出不少錢糧,何樂而不為?”

朱瞻基一直靜靜的聽著,等到蘇澤說完了之後思索了一會兒才皺眉說道“這樣好倒是好,減輕了底層百姓身上的壓力,可那些讀書人們不會答應的,他們會說他們是讀書人,為何朝廷不僅不優待,還要收取更多的賦稅,勢必會引來非議。”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