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一百三十四章 海王翻車現場 (第1/3頁)

加入書籤

自古道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秀才,你這般才學,如何不去做官?

此句出自元代高明創作的南戲《琵琶記》第四齣,雖是戲曲,但也是許多讀書人的真實寫照。

寒窗苦讀數十年為那般?

無非功名利祿罷了!

好不容易寒窗苦讀數十年才獲得改變人生,光耀門楣的機會,卻因為無背景無靠山而坐冷板凳到死,恐怕是個人都不會甘心。

如今天下承平,讀書人想要施展抱負只有科舉一條路可走,李正陽也只是一個縮影罷了,事實上與他一樣的讀書人不在少數。

總以為十年寒窗考中了進士總算可以熬到頭了,殊不知又進入了到了另一個賽場,這個賽場不看才學,不看文采,看的是家世背景,看的是人情世故。

歷史上不知多少風流人物因為無背景,無靠山,不懂官場人情世故而鬱鬱而終,諸如於謙,海瑞等千古名臣還不是不得善終,時代如此,風氣如此,圖之奈何?

官場就是一個名利場,一個大染缸,又有多少人進入了這個大染缸後能保持初心呢,能做到的皆是非常人也。

李正陽此人說起來也可悲可嘆,他就如另一個蘇澤一般,得罪了權勢之後,便遭受到了排擠,貶謫到了窮鄉僻壤之地,一輩子毫無希望在山溝溝裡鬱鬱而終。

為何我們常說封建制度落後,其中一個原因便在於階級固化了,底層的人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只能逐漸淪落為封建統治者們手裡的工具,財富和知識永遠掌握在那麼一小撮人的手裡。

整個國家從上到下沒有創新,沒有進取之心,讀書人一心憑藉著聖賢學問科舉當官,成為人上人,帝王一心只想著王朝萬世不朽,絲毫不管底層百姓的死活。

而底層百姓呢,沒有知識,沒有財富,一年到頭忙忙碌碌只是為了碎銀幾兩養家湖口,明明他們是種地的,卻還要和士紳們借糧才能維持生計。

遇到災荒時節,還需要將地抵押出去才能從士紳們的手裡借來點糧食,利息高的不得了,可他們沒辦法啊,一切都是為了活下去。

種地的沒有糧食吃,那些士紳們卻能在災荒時節也能大魚大肉,何其可笑!

這也是盛世?

這就是蘇澤睜開眼第一時間的想法,他看著眼前那些面黃肌瘦,雙目無神的清風縣百姓,忍不住這樣問自己。

這就是史書上說的永樂盛世嗎?

是啊,這是盛世,七徵漠北,六下西洋,修永樂大典,遷都北平,修紫禁城,大明國力強盛,周邊各國紛紛俯稱臣,這可不就盛世嗎?

可蘇澤有些疑惑,作為穿越者的他不明白,為何朝廷有銀子做那麼多事情,底層的百姓為何連飯都吃不飽呢?

為什麼能打仗,能下西洋,能修永樂大典,那為何不拿出些銀子去展農業,展工商業,讓大明的百姓們生活的更好些呢。

當他到了京城之後似乎找到了答桉,因為大明從皇帝到士大夫們根本不在乎底下百姓如何啊,只要大明越來越強盛不就好了嗎,百姓死活有那麼重要嗎,朝廷也在管啊,又不是沒管。

朝廷雖然也在管,可卻是治標不治本。

這種強盛是虛假的,是不長久的,怪不得大明要亡,就算沒有外界因素,大明也吃棗藥丸。

蘇澤對朱棣其實是有些怨氣的,他想把朱棣拎起來打一頓,讓他睜眼看看,這就是他締造的永樂盛世。

好一個永樂盛世,底下百姓都吃不飽飯了,這也能叫盛世?

你既然都七徵漠北,封狼居胥了,那你特麼倒是把禍患處理乾淨啊,別留給後人啊,那些草原遊牧民族要不歸化,要不趕盡殺絕,也就沒有了後來的清軍入關了。

你都派人六下西洋了,那你倒是把土地和財富都搶過來啊,非得當了那啥還立那啥,標榜自己是天朝上國,不做強盜行徑。

那些侵略者可不和你講什麼仁義道德,他們來到這片土地上燒殺劫掠,無惡不作,將神州大地禍禍的遍地狼煙,民不聊生。

蘇澤心中有怨氣的,但他也知道這怪不得朱棣,朱棣又不知道未來會生什麼,從朱棣的角度來看,他是成功的,他的功績是抹不去的。

有些事,朱棣不做,那就讓他蘇澤來做,征伐漠北,他要一勞永逸,下西洋,他要開疆拓土,為子孫後代把土地打下來,大明未來不知道如何走,那他就帶頭走出一條路來。

雖然他現在做不到改變整個大明,可他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改變大明一部分地方,如西山,如清風縣。

西山這裡今日也很熱鬧,西山這邊由於那些京城周邊百姓的投奔,原本沒什麼人氣的地方也逐漸熱鬧了起來。

王四七,今年三十多歲了,家裡除了一個老母親,還有一個妻子和一雙兒女,他原本是北通州的一戶農戶,是年前那批因為大雪導致無家可歸來京城的流民之一,如今是希望煤業公司的一名礦工。

礦上原本過年前就停工了,可是由於礦上給出了雙倍工錢,很多礦工都沒有停工,而是繼續工作,直到今天大年三十,礦上停工了,這些礦工才不情不願的停工了。

對於這些希望煤業公司的礦工們來說,多幹一天就能多賺點錢,能讓一家老小生活的更好,休息是不可能休息的,誰會和錢過不去?

大年三十這一天,王四七早上起床之後便帶著一家老小去西山的商業區趕集去了,對於他來說,這個年關不算難過。

在西山安定下來之前,他沒有想到會是今日這番場景,原以為一家老小要跟著他流離失所,風餐露宿了,沒成想遇到了蘇澤和太孫在西山安頓流民,他的人生際遇就此生改變。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