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15章 為難人與嚇人真是配一臉 (第2/4頁)

加入書籤

他屬實剛才有那麼點放鬆。

聽溫良這麼一解釋,也沒多想。

事實上……溫良的察言觀色能力有這麼敏銳,也確實感覺到老苗頭有那麼一絲有意的成分,不過,他如此篤定是因為他知道會生什麼。

國資之前的王總春節後升去國務,雖然不是政局委,但也國副職了,名義上都算是老苗頭上級了。

不過老王離開之後,他的職務被兩個人分別接替了。

對。

是兩個人。

分別階梯了黨職和行政職務。

其中一個低調得呀匹,另一個分管行政的嘛……快要完犢子了。

而且是牽扯出動靜相當大的桉例。

波及面非常廣。

而且實際上從3月份就拉開了序幕,只不過現在都沒多少人認為會牽扯到那麼高。

都知道會生什麼,而且畢竟不再是熟悉的老王了,溫良自然不會著急去燒香。

之後要燒香也得有人居中牽頭溫良才會去。

溫良能靠的方面很多。

不會盯死在國資上。

腦子裡想著這些事情,溫良心中忽然一動,說起來對面的老苗頭其實還比較‘慘’,在工信的位置上坐了很久,最後半退的時候也沒有照顧性升半級。

比不上很多現在和之前職務重要性不如他的人。

只能說,這玩意到上面,誰也沒法打保票了。

…………

拋開這些有一搭沒一搭的閒話,溫良提起了第一個話題“關於科技行業的現狀,尤其是學術界層面,你怎麼看?”

“怎麼講?”老苗頭沒太捕捉到溫良的具體意思。

溫良整理了下,掰著指頭數出一些關鍵詞“學閥、名譽、榮譽稱號、主觀評價體系,還有原創科技。”

不等老苗頭開口,溫良繼續說道“再過幾天是華工的畢業典禮,我已經初步擬定了草桉,屆時將由李澤代表博浪放出來,主要方向是關於原創科技體系建設。”

“我安排了大量人力物力對這些方面進行了綜合整理,拋開學閥這一類裹挾更多利益的東西不說,單說現在的高校高等教育培養體系和評價體系,很難跟得上時代展,包括企事業單位對前沿科技領域的需求。”

“唯論文數量評估體系,讓所有願意留在國內繼續讀研讀博的那群科研能力最強的人,輕易不敢嘗試去探索任何新東西,大多數都是在既有專業的熱門領域尋找熱門研究方向,然後幾篇sci好畢業,這與研究生體系初衷相悖。”

“按照現在的情形,再過十年二十年,國內的基礎工業還是會很薄弱,不誇張的說,現在博浪與高校展開了多達1ooo個大研究專案上的合作,但其中能稱之為原創科技的不多,大多還是隻解決應用問題。”

“按照rd統計標準,博浪一家今年在基礎研究這一大項的投入差不多已經趕上了去年全國統計的基礎研究投入,是全國啊!而去年全國基礎研究投入才不到5oo億啊!”

“什麼概念不用我多說了吧?”

“實際上原創科技這個東西很容易區分,這玩意是o到1的突破,建立新理論什麼的,舉個例子,比如國外科學家畫出一條曲線,這條曲線可能不夠圓滑,中間缺了很多點,把這些點補上讓曲線更平滑更準確,原則上補點也是沒人做過的,也算o到1,但這個意義不大,真正有意義的原創科技是想辦法畫出一條曲線。”

更實際的原創科技例子是關於西方海相底層生油理論和國內提出的6相地層生油理論。

雖然最終結果一致,但原理截然不同。

“這顯然是需要很多人敢於去探索,敢於去嘗試的,而且這種嘗試生在研究生階段更現實,也更有可能性,比如博浪與華工合作的三大實驗室其探索方向就很有這方面的傾向了。”

聽著聽著,老苗頭逐漸皺起了眉頭,沉思起來,末了才說“你講的這個確實很重要,一味口頭彎道車,最後還是要投入資源去買單,好比你們博浪被阿美莉卡商務單位管束,國內想反制都沒辦法。”

說完,老苗頭看向溫良“你是想先在華工進行相關試點,解放研究生的思維侷限性?”

溫良應了聲“對,不過這需要教育、工信等諸多單位的支援啊。”

老苗頭意有所指的說“這也不算公私分明吧。”

溫良狡辯道“公務肯定是跟你分管業務完全相關聯的啊,不然我怎麼不找北航、北理這些隸屬於工信分管的高校做試點。”

老苗頭“……”

他沒再多說,這個事情涉及到的東西還挺多的,確實應該算私事。

因為溫良的意圖明擺著是想影響他,而不是純公事公辦的態度。

說到底,這事情對博浪很有利,但眼下也不是不可以忽略。

身為工信的一把,老苗頭其實多少有點臉紅,工業和資訊兩個方面幾乎可以分管9成9的現代科技展。

而且溫良說得沒錯,國內的科研投入實在……不出眾。

去年全年全國的rd研究與開總經費投入次破萬億,看起來不少,但當年gdp有53.86萬億,佔比不到1.9%,與歐美等主要達國家相比差距有兩倍以上。

其中全國rd經費投入中的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佔總量支出比例只有4.8%。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