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34章 一張真正的白紙! (第2/3頁)

加入書籤

這跟很大一部分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心裡沒那麼樂意待在大城市,有點異曲同工之處。

溫良之前看過一篇小作文,講了一個小故事。

『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面臨一個特別殘忍的現實故鄉其實根本不接受失敗者。

家境殷實,家在小城市的年輕人從來不會糾結要不要去北上廣深,因為他們在老家人脈廣泛,底子厚,他們能在小城市生活得非常富足開心。

大部分選擇去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他們無路可退。

因為他們老家家裡的資源和人脈很有限。

日子比在大城市加班擠地鐵還要慘。

最諷刺的是,當這些年輕人想要回到家鄉躺平時,現自己連躺的地方沒有,也找不到可以當個螺絲釘的地方。

大城市裡,大家都很忙,就算這些年輕人失業、失戀、創業失敗、欠債,也不會有人有空來陰陽怪氣,甚至可能會遇到一些真心想要提供幫助的朋友。

然而一旦這些年輕人在家鄉遭遇了失敗,將面臨無孔不入的陰陽怪氣。

逆襲的故事只會生在大城市,大城市雖然殘忍,但相對公平,可以靠能力打拼爭取機會。

而在小城市,哪怕985畢業都可能會輸給領導那個初中沒念完的孩子。

對於去往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其實只有一個選擇榮歸故里。

要麼就是客死他鄉。』

這個小故事很好的揭露了海歸、大城市普通外來務工人員的現狀。

也很好的佐證了楊興山、戴禮他們的感慨。

當然肯定存在一定區別。

其中的一個區別是大多數各行各業技術方向的精英海歸很難在國內找到位置。

舉個例子,李澤前段時間瘋狂研究手機行業相關資料時,曾查到過一些資料。

其中王志毅正帶隊挖空心思想要完成的‘抬起喚醒’最佳化演算法,需要避開的蘋果專利其貢獻者是華人。

公開資料顯示,此人年紀略大。

嗯……這個年齡在國內絕大多數民企屬於‘最佳化物件’。

實際上還有一些更扎心的例子,比如某些公司的某些非常被公眾關注的核心技術其主體部分是海外實驗室的研人員完成。

對面的楊興山、戴禮二人技術能力強是肯定的,畢竟是孫寶銀透過華工方面的關係特定請了一些大佬參與技術環節面試進行了確定。

然而,在國內,以他們擅長的技術方向,以及他們現在年過三十的年齡,很難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因為他們的過往並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東西。

可能斯坦福畢業算一個?

聊到這份上,已經差不多了,溫良心中也有了計較,他看向兩人,語氣隨和的說“我對你們有一點先入為主的看法,認為你們有點恃才傲物。”

“不過,你們的闡述我很滿意,因為對博浪而言,你們擅長的技術方向正好需要一些理想主義色彩,因為,專案現在本身就充滿了理想色彩。”

“你們的出現,也讓我關注到博浪需要建立小組工作室制度。”

說完這些,溫良語氣認真起來“現在,我正式邀請你們加入博浪,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楊興山和戴禮對視一眼,異口同聲道“樂意之至。”

溫良伸出雙手“歡迎。”

接著溫良直截了當的說“醜話說在前面,公司要派人進駐你們的工作室,同時也是協助你們建立工作室,地方你們挑。”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