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楚後 第251節 (第1/2頁)

加入書籤

楚昭伸手推蕭羽:“太傅同意了,陛下快跟太傅說。”

蕭羽站直身子對鄧弈道:“太傅,待賞花後,朕會寫一篇賦,以及十張字交給先生們。”

“這就是寓教於樂吧?”楚昭在旁說,“太傅,今天也別悶在殿內了,跟我和陛下一起去賞花宴吧。”

鄧弈道:“多謝娘娘,本官小時候漫山遍野賞花賞夠了,現在沒興趣了。”

這是把她剛才的話還給她了,楚昭哈哈笑,又看謝燕芳:“三公子,你跟我們一起去吧?”

謝燕芳一笑:“我跟鄧大人不一樣,我至今依舊喜歡賞花,回來的路上已經看了一路,就不去打擾陛下和娘娘了。”

楚昭一臉可惜:“謝大人不去,賞花宴少了一道最美的風景。”

謝燕芳失笑,對楚昭一禮,謝過她的調侃。

楚昭和蕭羽去御苑賞花宴,鄧弈和謝燕芳結伴向前朝而去。

半年多沒見,兩人似乎有些陌生。

“謝大人節哀。”鄧弈先開口道。

謝燕芳道謝,又道:“太傅大人辛苦了。”

鄧弈笑了,看著謝燕芳:“謝大人不在朝中也辛苦,家中有事,謝大人還費心河州陳糧案,如果沒有謝大人幫忙,糧商鄭氏不會這麼快將賬冊交出來,河州上下官衙中的蛀蟲也沒有這麼順利挖出來。”

陳糧案是去年汛災之後牽扯出來的一樁案子,河州一地的賑災糧被替換為陳黴糧,導致數百人沒有死於洪水,卻死在了黴糧引發的病患以及飢餓中。

但這件事卻沒那麼好查,當地官府推說為水災潮溼導致糧食發黴,上下勾結掩藏證據,直到河州大族糧商鄭氏迷途知返,拿出歷年跟官府來往的暗帳,才得以讓一切大白天下。

而鄭氏之所以肯鬆口拿出證據,就是因為謝氏勸說。

民眾不知道這件事,朝廷是知道的,當時謝燕芳急行掩藏身份進河州鄧弈第一時間就知道了。

雖然不知道謝燕芳跟鄭老太爺說了什麼,但謝燕芳離開後,鄭老太爺從祖宅裡挖出了藏著的賬冊,然後手握賬冊,自盡在朝廷欽差面前。

謝燕芳沒有否認,但也沒有多說,只嘆口氣:“鄭老太爺與我祖父是故交,我祖父以將死之人的身份與他肺腑之言,鄭老太爺也算是醒悟了。”

肺腑之言?恐怕是另有交易吧,鄧弈冷冷一笑。

謝燕芳並沒有與鄧弈多說,此時他們走到前朝,有不少官員正在等候,看到謝燕芳都高興地迎過來。

“大人你回來了。”

“見過陛下和皇后了?快快,部裡有很多事等著大人決斷。”

說說笑笑簇擁著謝燕芳離開了。

鄧弈站在殿前目送。

“這個謝燕芳終於回來了。”一個官員說,“真是讓大人背了好大一口黑鍋。”

提到這個另一個官員惱火:“明明是他搶走了賑災的資格,卻散播謠言是避開太傅,做出一副在朝中備受排擠的樣子。”

“還有,謝老太爺死的也太是時候了。”一個官員輕聲說,“我看謝大人在家侍疾並不累,累得是接待持續幾個月弔唁的人吧。”

謝氏在京城無聲無息,至今沒有家中族中長輩來京城,但以皇帝外祖之家得身份盤踞在東陽,沒有眾目睽睽盯著,山高皇帝遠,反而輕鬆自在。

“他不在朝堂,不影響他的地位,反而在外也趁機籠絡了不少人手。”又一人沉聲說

“沒錯。”最先說話的官員想到什麼,“太傅,應該把謝燕芳留下來,問他,河州鄭氏不翼而飛的數萬石糧在哪裡?”

鄧弈笑了笑:“問?謝大人不想說,天下誰能問出他來?”

第八章 旁觀

“他說了什麼?”

蔡伯在宮門等候謝燕芳,遙望被眾官簇擁的鄧弈。

“有沒有問鄭氏糧的事?”

“他讓我節哀,又說我辛苦。”謝燕芳笑說,“太傅大人非常和藹可親,只謝我幫忙解決了河州陳糧案,並沒有追究我撈到什麼好處。”

“也就三公子你覺得他和藹可親。”蔡伯道,“滿朝官員,還有陛下的老師們不這麼覺得。”

鄧弈更換陛下老師的事,雖然發生在謝燕芳離開京城後,但他當時就知道了。

不過沒有理會,更沒有反對。

此時此刻也還是一笑:“對陛下的學業嚴厲也是好事。”

謝燕芳又將適才楚昭要帶陛下去賞花的事講了,低低笑:“太傅對皇后也很嚴厲。”

蔡伯搖頭:“他不是對陛下學業嚴厲,只是不想老師們跟陛下過於親近,半年一換,這些先生對陛下來說都是陌生人。”

對於失去親人的陛下來說,太容易雛鳥認親。

“至於皇后——”蔡伯說,“他對皇后嚴厲又如何,反正皇后說什麼他就聽什麼,中山王的事如此,陛下不上課去玩也是如此。”

想到適才楚昭在鄧弈面前說的話,還真是一點都不怕,而鄧弈最後也不了了之,謝燕芳再次笑了。

蔡伯說的道理他自然也知道,不過太傅對皇后的嚴厲,是跟對其他人不同的,是不含目的的,字面言面展露於外純粹的嚴厲二字。

這種嚴厲,是真心的。

杜七牽了車馬過來,打斷了謝燕芳的出神,他掀起車簾坐進車內,蔡伯也跟著坐進去,車內寬大舒適,車桌上還擺著茶爐茶具,蔡伯嫻熟斟茶。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